耕地保护监督股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送材料

中方县人民政府 www.zhongfang.gov.cn 发布时间: 2025-10-16 13:01 【字体:

一、“十四五”规划完成情况

1.耕地保有量: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全县耕地保有量达26.61万亩,较“十三五”末(32.34万亩)减少5.73万亩

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全县永久基本农田23.55万亩,“十三五”末25.58万亩)减少2.03万亩

3.耕地恢复:累计恢复耕地1.67万亩

4.补充耕地指标6000余

二、2025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耕地恢复年度目标超额

全年目标恢复耕地500,已经完成550亩(较2023年减少5070亩),全年完成率110%。

深化占补平衡专项整治工作稳步推进

国家审计指出问题项目15个1097亩已完成翻耕整改,库存指标4230亩以及代市里上图入库681亩的上图入库数据已经提交省厅审核。

三、存在问题与挑战

(一)主要困难

1. 资金缺口突出:耕地保护成本升逐年增加,县级财政配套资金不足。

2. 基层监管薄弱:乡镇监管薄弱,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违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

(二)机遇与挑战

2025年10月1日,国家层面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的出台,地方政府迎来永久基本农田正向优化布局和动态调整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地方政府机遇

1.土地资源优化机制

政策允许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方式对零星破碎地块进行优化调整,地方政府可借此整合分散耕地资源,提升农田连片度和质量等级。

2.动态管理权限

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原则上划定规模不低于本行政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1%。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半年调整1允许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年度评估调整、报国务院批准的情形、国土空间规划五年中期评估调整和技术误差校正七类情形进行正向布局优化调整

二、地方政府挑战

1.监管责任强化

政策明确县级以上政府需建立自然资源与农业农村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将保护红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实时监测,行政成本与跨部门协调压力增加。

2.问责风险升级

对擅自调整红线或出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追究地方政府责任,且补划耕地需确保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的硬性标准。

该政策通过刚性底线+弹性空间的设计,既要求地方政府严守15.46亿亩保护目标,也为农业现代化留出操作空间。执行关键在于平衡保护红线与发展需求的动态管理能力。

四、“十五五”规划及2026年重点工作

(1)总体思路

坚持“数量、质量、生态、效益”四位一体保护原则,以“严守红线、提质增效、智慧监管、多元共治”为主线,构建“政府主导、科技赋能、社会参与、市场激励”的耕地保护新格局,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布局更稳定、效益更凸显

(2)2026重点工作任务与举措

1.耕地保护

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6.6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23.55万亩,均与2025持平。

耕地保护动态监测与执法强化,充分应用最新的一张图平台,对耕地实时监测,实现违法占用耕地及时预警。开展“耕地保护百日攻坚”行动,重点整治“大棚房”、“非农化”“非粮化”、未批先占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与农业农村部门协同共治,建立一地一策台账,针对各类突出问题,多措并举。“打击一批”形成强大震慑,“恢复一批”增加有效耕地,“整改一批”规范用地行为。对连续撂荒2年以上的地块政府依法收回。

永久基本农田“三区”划定划定核心保护区:严格限制非农化、非粮化,重点布局粮食主产区。划定优化提升区:通过土壤改良、水利建设提升地力。划定永农储备区:预留重大项目占用补划空间,确保永农调入调出的合法性、真实性

2.耕地恢复

科学编制耕地恢复过渡期方案,“认定一批”:结合“三调”数据,全面梳理现有耕地后备资源,将因历史原因、统计误差等导致未纳入耕地范围,但实际具备耕地利用条件的地块纳入认定范围。“恢复一批”:选择撂荒、临时占用等原因导致耕地功能退化的地块具有恢复潜力、恢复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块。“置换一批”:置换的耕地应在质量等级和面积上与被占用的耕地相当,确保耕地总体质量不降低。优先选择与被占用耕地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块进行置换,便于农业生产和管理。置换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避免对生态敏感区域造成破坏,确保置换后的耕地生态环境良好。

3.量质并重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通过全域综合整治,新增水田指标300亩左右。落实补充耕地分级管理要求,建立信息化监督平台,强化按规划管地、补地,加强部门融合,共同做好补充耕地的验收工作。建立补充耕地项目库,实行“立项-实施-验收-管护”闭环管理,尽可能补充水田,实行补充耕地质量和数量严格管理

、对县政府建设的建议

1.强化统筹协调: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

   2.加大财政支持:将耕地保护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优先序列,设立专项保护资金。

3.完善考核机制:将耕地保护纳入乡镇党政同责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并加强执行力度

4. 加强宣传引导:开展“耕地保护进乡村”活动,加强政策宣传,实行耕地保护激励机制,评选“最美护田员”,营造全社会参与氛围。

一、“十四五”规划完成情况

1.耕地保有量: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全县耕地保有量达26.61万亩,较“十三五”末(32.34万亩)减少5.73万亩

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全县永久基本农田23.55万亩,“十三五”末25.58万亩)减少2.03万亩

3.耕地恢复:累计恢复耕地1.67万亩

4.补充耕地指标6000余

二、2025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耕地恢复年度目标超额

全年目标恢复耕地500,已经完成550亩(较2023年减少5070亩),全年完成率110%。

深化占补平衡专项整治工作稳步推进

国家审计指出问题项目15个1097亩已完成翻耕整改,库存指标4230亩以及代市里上图入库681亩的上图入库数据已经提交省厅审核。

三、存在问题与挑战

(一)主要困难

1. 资金缺口突出:耕地保护成本升逐年增加,县级财政配套资金不足。

2. 基层监管薄弱:乡镇监管薄弱,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违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

(二)机遇与挑战

2025年10月1日,国家层面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的出台,地方政府迎来永久基本农田正向优化布局和动态调整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地方政府机遇

1.土地资源优化机制

政策允许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方式对零星破碎地块进行优化调整,地方政府可借此整合分散耕地资源,提升农田连片度和质量等级。

2.动态管理权限

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原则上划定规模不低于本行政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1%。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半年调整1允许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年度评估调整、报国务院批准的情形、国土空间规划五年中期评估调整和技术误差校正七类情形进行正向布局优化调整

二、地方政府挑战

1.监管责任强化

政策明确县级以上政府需建立自然资源与农业农村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将保护红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实时监测,行政成本与跨部门协调压力增加。

2.问责风险升级

对擅自调整红线或出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追究地方政府责任,且补划耕地需确保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的硬性标准。

该政策通过刚性底线+弹性空间的设计,既要求地方政府严守15.46亿亩保护目标,也为农业现代化留出操作空间。执行关键在于平衡保护红线与发展需求的动态管理能力。

四、“十五五”规划及2026年重点工作

(1)总体思路

坚持“数量、质量、生态、效益”四位一体保护原则,以“严守红线、提质增效、智慧监管、多元共治”为主线,构建“政府主导、科技赋能、社会参与、市场激励”的耕地保护新格局,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布局更稳定、效益更凸显

(2)2026重点工作任务与举措

1.耕地保护

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6.6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23.55万亩,均与2025持平。

耕地保护动态监测与执法强化,充分应用最新的一张图平台,对耕地实时监测,实现违法占用耕地及时预警。开展“耕地保护百日攻坚”行动,重点整治“大棚房”、“非农化”“非粮化”、未批先占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与农业农村部门协同共治,建立一地一策台账,针对各类突出问题,多措并举。“打击一批”形成强大震慑,“恢复一批”增加有效耕地,“整改一批”规范用地行为。对连续撂荒2年以上的地块政府依法收回。

永久基本农田“三区”划定划定核心保护区:严格限制非农化、非粮化,重点布局粮食主产区。划定优化提升区:通过土壤改良、水利建设提升地力。划定永农储备区:预留重大项目占用补划空间,确保永农调入调出的合法性、真实性

2.耕地恢复

科学编制耕地恢复过渡期方案,“认定一批”:结合“三调”数据,全面梳理现有耕地后备资源,将因历史原因、统计误差等导致未纳入耕地范围,但实际具备耕地利用条件的地块纳入认定范围。“恢复一批”:选择撂荒、临时占用等原因导致耕地功能退化的地块具有恢复潜力、恢复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块。“置换一批”:置换的耕地应在质量等级和面积上与被占用的耕地相当,确保耕地总体质量不降低。优先选择与被占用耕地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块进行置换,便于农业生产和管理。置换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避免对生态敏感区域造成破坏,确保置换后的耕地生态环境良好。

3.量质并重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通过全域综合整治,新增水田指标300亩左右。落实补充耕地分级管理要求,建立信息化监督平台,强化按规划管地、补地,加强部门融合,共同做好补充耕地的验收工作。建立补充耕地项目库,实行“立项-实施-验收-管护”闭环管理,尽可能补充水田,实行补充耕地质量和数量严格管理

、对县政府建设的建议

1.强化统筹协调: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

   2.加大财政支持:将耕地保护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优先序列,设立专项保护资金。

3.完善考核机制:将耕地保护纳入乡镇党政同责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并加强执行力度

4. 加强宣传引导:开展“耕地保护进乡村”活动,加强政策宣传,实行耕地保护激励机制,评选“最美护田员”,营造全社会参与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中方县自然资源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