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加快构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进一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好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年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统筹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村治理、农民生活中的应用,打造可用、好用、有用、可持续、可运营的模式,助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工作目标
把数字化贯穿到全镇农业农村系统各方面,统筹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年度重点工作为核心,推动农业农村领域核心业务和重大任务流程再造、协同高效。通过年度工作,力争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35%左右行政村(社区)的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县城乡村“数字鸿沟”明显缩小,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乡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数字治理体系不断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基层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数字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积极同三家运营商以及铁塔公司沟通协调,进一步优化升级乡村的通信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通信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持续优化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力争到2023年底,实现千兆光纤通达率和4G网络覆盖率达100%。行政村村部所在地和主要村民居住区至少有两家运营企业的4G网络,自然村组村民相对集中居住区域至少有一家运营企业的4G网络,自然景区、红色景点、乡村旅游点及通景公路等至少有一家运营企业的4G网络。同时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5G基站的改建新建,打通数字乡村信息网络高速路,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驱动引领作用,筑牢乡村振兴数字底座。到2023年底,实现35%以上建制村5G网络覆盖率均达到80%以上。
(二)大力建设数字文旅智慧平台。利用我镇乡村旅游点及等级景区等旅游资源,加快景区道路、停车、景点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实现3A级以上景区线上化、数字化、便捷化。构建互联网+文旅数字化平台,推动乡村景区景点营销推广和游客服务数字化,提升农村旅游体验感。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培育旅游新产品、探索发展旅游新业态。整合运用乡村旅游短视频,加大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上的推介力度,向社会宣传传统村落魅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架构,引进升级追溯点设备和提升现有资源的规范,构建集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全环节于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为每件农业产品建立二维码“身份证”,实现“一品一码”“证码合一”,一码追溯生产周期、运输周转、销售各个节点,实现农业全产业链上的“码上”查询、监管、服务、营销等功能的效果,保障出口食品安全,树立我镇农业品牌的安全可靠高质量口碑,不断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应用新模式,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四)提升乡村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聚焦“互联网+”发展,推进农村党建和村务管理智慧化,依法稳妥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加强村级事务数字化监管,畅通社情民意。深化基层公共服务全覆盖,积极开展代缴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逐步扩大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范围,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一网通办,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力争到2023年底,实现35%以上行政村(农村社区)实现“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政务服务”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共享覆盖。
(五)加强农业稳产保供信息监测。构建农业稳产保供全产业链数据信息一体化数据中心,做到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购销领域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数字化智能管理体系,实时监测预警粮食价格与供求关系。完善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一体化平台,推进土壤水分数据融合等气象监测技术的应用,加强天气全程监测,及时预警自然灾害等风险,提升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到2023年底,“互联网+农业”建设覆盖到35%以上行政村(农村社区),实现让农产品“出村”让信息“进村”。
(六)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主体。协助县级加快建立农业信息数据中心,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采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大数据水平。鼓励支持涉农企业“五化融合”,推进涉农企业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等五化融合,促进涉农企业进行数据集成、共享以及业务协同,带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提升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加速信息化进程,借助信息惠民工程,积极搭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和提供农村适农信息产品和服务,通过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利用怀化职教基地平台作用,启动公共实训基地和“双创”孵化基地及综合服务平台项目,紧紧围绕怀化国际陆港建设,面向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中高端产业发展需求,为农民工等各类创业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先进的实训平台,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帮助创业者拥有的科研成果,通过孵化再大批量生产中使用,协助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而缺少自有资金的创业者创业。
(七)完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推进覆盖全镇乡村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建设,对孤寡、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困难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现信息动态摸排,动态管理和动态更新,及时有效提供关爱服务。积极探索开发救助“幸福码”,打造“智慧救助联合体”,让“物质+服务”救助常态化、长效化,切实保障好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提升低收入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到2023年底,实现社会保障及社会救助服务深入到35%以上行政村(农村社区)。
(八)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智能化。创新拓展雪亮村庄“三方共赢”建设,实战化运行乡村综治研判平台,集成平安法治村庄智能化软件数据,创新乡、村、组“VP”移动可视化平台,升级乡村两级综治中心TDS综治评估信息化系统,组建整合综治中心监控网、物联网、基础数据网、民情网等实战研判队伍,以激励机制取得系列实战成果。2023年,在全域风险自动告警、语音喊话、闭环管理在基础上,绘制全域风险隐患高发、多发时间地域图表,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信息化平台。2023年,全面打通服务渠道,形成服务闭环,让乡村群众共享全省公共法律服务资源。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各相关单位明确专人负责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压实工作责任,以需求为导向,确保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关键里程碑。
2. 锻造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有条件的乡村培育一批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新型从业人员,发展乡村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组织农民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农村人口的数字素养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持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农业农村科技青年人才、复合型巾帼人才信息化培训。
3. 加强示范引领。选择基础较好的、条件成熟的部分村、社区,按照统筹规划、整合共享、集聚提升的原则,先行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示范工作,边建设、边总结、边推广,探索有益经验,不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4. 严格督导考核。数字乡村建设实行目标化管挥,量化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按时保质保量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健全相应的督查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